股票炒股配资开户
双鸭山股票配资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张良能独善其身_萧何_韩信_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双鸭山股票配资。
刘邦
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
运筹帷幄
之中,
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
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
萧何
;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
。三位皆
人杰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展开剩余92%这是刘邦对汉初三杰的精准评价,高度概括了这三位功臣的优势,谋功之首给了张良,政功之首给了萧何,军功之首给了韩信,纵观整个楚汉之争格局,正是谋、政、军三方面的比拼,而这三人正是这三方面的人中精英。
张良
刘邦数次危难之间都都求计于张良,张良力挽狂澜,成功拯救刘邦的颓败局面,张良有大谋而非小计,每次都能在刘邦成败转折点上扭转局面,
堪称公司的最佳顾问
。
萧何
萧何可谓是刘邦背后的底牌,刘邦前方战事吃紧,萧何后方足兵足粮,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即能替老板管理公司,又能替老板搞来资金,哪个老板能不喜欢呢,简直是
公司的最佳高管。
韩信
杰出的军事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邦的大面积地盘都是韩信领兵打下来的,专职克服公司的技术难关,是
公司里最优秀的技术精英。
这三位杰出的人才功绩斐然,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只有张良能独善其身,功成身退。
韩信手握兵权,常令刘邦也忌惮三分,韩信是优秀的军事大家,但在政治情商上可谓是一张白纸,拥兵自重,不懂得揣测上意,
韩信不但在政治上没有避讳,还常常彰显自己的军功,
当刘邦与项羽的战事焦灼不下之时,韩信在另一战线攻城略地,百战百胜,刘邦催促韩信前来援助,韩信非但没有发兵援助,还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已经攻下了齐国,但是齐国难以管理,民心未定,不能没有齐王在这镇守,自己愿意做一个代理齐王。刘邦看过信后勃然大怒,当着信使的面发起了脾气,“我久困于此,他不前来援助还要自立为王,岂有此理!”还好当时的张良、陈平都在刘邦身边,深知韩信这颗棋子对楚汉之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以安抚韩信为主,所以他们不断对刘邦使眼色,刘邦何等精明,深知刚才冲动了,随即转口说道:大丈夫有平定诸侯之功,怎么能做一个代理大王呢,要做就做一个真大王,于是应允了韩信,此时刘邦的五米大刀估计早已按耐不住了。
当刘邦追击项羽的时候,可以说此时的刘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了,
但是韩信依然做起了讨价还价的买卖
,刘邦下令韩信调兵过来围攻项羽,韩信迟迟不来,刘邦也感到困惑,不是都封韩信做大王了吗?还要怎样?莫非真的要谋反?于是让张良帮忙分析原因,张良却看透了韩信的心思,忙答道:“项羽即将灭亡了,虽然韩信也受封为王,但是韩信的管辖领域没有确定的疆域啊”,刘邦无奈,只好将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分给了韩信,划分之后,韩信果然领兵前来,就像打了兴奋剂,前后对项羽使用了两个大招,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围攻项羽,再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项羽军队,最终大胜。这种军功沾染着明显的政治利益,这肯定触动了刘邦的底线。
其实韩信前期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后世评价不一,至少在韩信全盛时期并没有举兵造反,项羽也曾拉拢韩信自立门户,韩信也未为所动,但是不管韩信有无反叛之心,他的举动未免过于招摇,
只知军事上的进攻,不懂得政治上的斡旋
。刘邦对韩信也算是又爱又恨了,起初,他只是剥削了韩信的兵权,并没有杀了他,在得知韩信被除掉后,刘邦也是又喜又悲。
萧何
萧何的结局虽然比韩信好了很多,甚至受到了两朝君王的重用,但是他的
政治生涯并不轻松,伴君如伴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小心谨慎,晚年却也未能躲掉牢狱之灾。
萧何从刘邦一无所有到建国称帝,始终跟随在刘邦左右,长期处于政治权利中心,刘邦在前方指挥作战,萧何就替他镇守国家,安抚百姓,长期以往百官之中威望甚高,他制定的政策又深得民心,
所以刘邦对他的怀疑从没间断过
,萧何也深知这一点处处小心谨慎,甚至自污名节,萧何的几次危机都得益于他的好人缘才能化解。
为了消除刘邦的疑心,以求自保,萧何不得已做了三件大事,
遣子从军,散财捐国,自污名节。
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索之间时,相持不下,但是却总是派使者去慰劳坐镇后方的萧何,起初萧何不以为然,最终有一个门生提醒萧何:大王在外边辛苦征战,不去慰劳拼命的将士,反倒是三番五次的来慰劳您,这就危险了,大王是在怀疑您阿,萧何幡然醒悟,迫不得已把自己的子孙派去前线,跟在刘邦的身边,刘邦很高兴,毕竟有了人质,就不用担心萧何在后方造反了。
萧何计除韩信后,受到了刘邦的封赏,还给他派了500名士兵作为丞相的护卫,待遇极高,萧何春风得意,有些飘飘然,常在相府摆酒庆祝,百官贺喜,即使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的相府确是一片喜庆之象。
某一天萧何的幕宾召平穿着一身丧服闯入了萧何的酒宴,萧何大怒,但是召平却说:你在这春风得意,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祸患无穷了,萧何不解其意,召平说道:主公在外面南征北战,亲冒矢石,你却在家中日日笙歌,你没有参加战斗,主公却不断的对你加封食邑,这是在试探你啊?你没看见韩信的下场吗?
想到韩信,萧何顿时惊起一身冷汗,第二天就把刘邦的加封都辞退了,不仅如此,还拿出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库,以供军需,竭力证明自己的忠心,刘邦暂时放下了疑虑,十分高兴,萧何多亏了自己的好人缘,得到了贵人的提醒,否则是否和韩信一个下场也未知。
晚年重大危机,自污名节也未能幸免于难
刘邦在前线作战,萧何每次派使者前往运送粮食的时候,刘邦总是问使者萧何在忙些什么,一次两次萧何不以为然,但是三番五次的询问,萧何也起了疑心,不明白为什么总是问他在干什么,自己身为丞相自然是做丞相该干的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萧何向自己的门客讨教圣上之意,门客直接丢出个骇人听闻的话语,“你快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其故,门客说,你现在是百官之首了,皇上真的没有什么职位能再加封给你了,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深得百姓爱戴,民望太高了,倘若你号召百姓造反,闭关自守,皇上将无家可归啊,所以他才百般了解你的动向,为今之计,你只有自损民望,让百姓告你恶状才能让皇上放心啊.
后来刘邦平定叛乱,撤军返回长安,被百姓拦路告状,说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百姓的房屋土地,获利千万之多。刘邦一听这话高兴得不得了,笑着对萧何说:小何啊,你一个堂堂相国,竟然豪取百姓的房屋土地?你去写封检讨书,向百姓们检讨吧!谁知萧何终究是心存百姓,趁机对刘邦说道:上林苑有一块空地,在那荒废多年了,空着浪费了,你让百姓过去耕种吧,刘邦一听勃然大怒,你收取百姓的财物又来打我上林苑的注意?收了钱还要收取民心?于是将萧何打入了大牢,这里有一个细节,
萧何不但入狱,而且还是戴着刑具入狱的,其中之意,不言自明。
萧何终究是有一些好人缘,在别人的求情下,刘邦最终释放了萧何,此时的萧何年迈已高,腿脚不利,在狱中备受精神折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污秽不堪,与当年意气风发的堂堂相国不可同日而语,刘邦见状,勾起往事,有些于心不忍,于是说了句安慰的话,是我无德了,你是有贤德的相国。打个巴掌给个枣,恩威并施。
纵观萧何一生,虽然没有落得韩信的下场,
但也是战战兢兢,终日如虎相伴,处处提防,长期处在高压的政治漩涡中,要不是他小心谨慎,恐怕也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张良
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能功成身退,逍遥自在,甚至求仙问道,修身养性,十足的退休范,有人说张良是因为辞官所以才能免于迫害,不贪慕名利,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功成身退,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从始至终都远离权力中心
。
远离权利中心
张良始终以一个顾问的角度去辅佐刘邦,他不像萧何掌握政权,也不像韩信掌握兵权,对于刘邦有问必答,求计必施,
他就像是一名观棋者观望者全局,关键时刻交刘邦如何落子,自己从不染指棋子,正所谓当局者者迷,张良总是置身于权利之外出谋划策,所以他的谋划都很具备大局观,
他对权利中心的远离仿佛很刻意,当张良替刘邦解决
一
系列麻烦之后,他却想回韩国侍奉韩王成,因为韩国是他的故乡,此时刘邦和项羽正在分封天下,各将领论功行赏之际张良却毅然选择回到韩国帮助势单力薄的韩王成,若不是项羽最后杀了韩王成,张良也未必能再回到刘邦的身边。
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基本已定,张良便托词多病,不参与任何政事,从一个帝王之师的身份成功蜕变成帝王之宾的角色,奉行着可进可退,可有可无的原则做事。
当宫廷陷于争立太子风波的时候,吕后求助于张良,这是张良日后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但是张良依然选择置身事外,让吕后去求助4位有名望的老者出山辅佐太子,必然无事,结果他的主意很成功,吕后很感激他,由此可见,
张良对待权力争斗只想做一个旁观者
。
洞悉人心
张良洞悉人心之能,就好像是一种天赋,在与人心的斗争中张良总是如鱼得水,纵观他给刘邦谋划的关键之计,多以人心的角度去规划,无往而不利,为刘邦的战局扭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如此洞悉人心的谋士,又岂能看不穿刘邦的内心呢。
这或许就是张良能功成身退,最终潇洒地问道修行双鸭山股票配资,安度晚年的原因吧!
发布于:天津市